00805280-地理调查方法-课程大纲

 发布时间:2018-09-05

《地理调查方法》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0805280

课程学分:5

课程总学时:88

适用专业:15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转本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地理调查方法》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转本专业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等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高等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地理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安排,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基本原理、地理调查方法、地理调查实例评析三部分内容,其中主要内容是第二部分地理调查方法。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地理调查目的与意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为更好的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其它相关课程,以及城乡规划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能掌握地理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人文地理与学科其它课程的学习和城乡规划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理调查方法》既涉及地理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理论内容,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教学中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调查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对于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吃苦耐劳的生活品质,关心爱护集体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本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思想性。鉴于我校是本科综合院校,“思想性”是大学本科教育应具备的内容之一,以区别于高职高专和高中教育。就本课程而言,更多的还需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思想,以培育学生社会调查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2)实践性。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无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是课程教学,更需强调其实践性或应用性。而地理调查方法(地理调查方法既要求学习理论知识,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是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调查研究思维的关键课程。另外,该课程是社会研究方法在城市规划学科中运用的重要体现。总之,该课程教学对于拓宽专业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社会学科与城市学科的交叉,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战略决策中,加强城乡规划学科与地理学科的基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2、本课程设置依据。(1)专业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城市科学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需要对社会调查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城乡规划学科中以及地理学的应用有所掌握。(2)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考虑专业课程体系完整以外,还需要适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应用社会学中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城乡规划以及地理学中的城市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创新的能力。

3、本课程内容结构。该课程主要包括地理调查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等地理调查基本原理,地理调查的前期准备、方案制定、主要方法、资料整理与分析、报告撰写等地理调查方法等。

4、理论与实践比例。实践性课程是通过贯穿理论课全过程的实践完成的。实践主要是进行社会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社会调查选题;②社会调查方案制定;③进行社会调查;④社会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⑤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5、课时安排说明。该课程总课时28。通过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调查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6、考核评价方式。从考核评价方式来看,要避免单一的、教师主观意识的以及所谓“真理”式的考核评价方式,方式要多样化,要力求客观、包容学生不同观点和价值中立,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课堂方面:既要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体系,也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注重社会调查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如何运用社会学方法等分析城市中的社会问题。着重强调课堂的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城市规划以及社会调查方面的阅读书籍,要求学生善于做笔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方面:考虑到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要求学生提供有关书面作业外,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与实践能力。结合社会调查的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撰写的认真程度等来综合考核评价学生的作业成绩。

3)考试要求:本课程属于考试课。根据考试课的考试要求,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主要为室内考核:

室内考核:由三部分组成:考勤,占20%;课堂作业占20%;期末笔试占60%;总成绩为100%

期末考试:教师出难易适中的试卷考查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我校应用型大学定位以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转本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教学,希望达到如下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调查以及调查方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调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理调查的基本类型和社会测量及其指标;

3、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调查方法,具体包括地理调查前期准备、方案制定、地理调查主要方法、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社会调查报告写作等知识要点。

4、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地理调查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地理调查的基本理论知识,尝试性对南京市存在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调查,评估这些现象存在的问题,并撰写地理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创新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地理调查基础知识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初步掌握进行地理调查前期准备;

  1. 初步掌握如何制定地理调查方案;

  2. 初步掌握地理调查的主要方法并灵活运用;

  3. 熟练掌握地理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以及地理调查报告的撰写;

    具备阅读分析地理调查报告的能力,并分析其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4. 通过相关理论专业知识学习、结合实践的巩固,具备较扎实的地理调查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素质目标

    1、素质目标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力求避免所谓“真理”式教育,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和僵化的思维模式;

    2、培养学生学会包容、理性与客观地对待不同观点,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待不同观点,具备价值中立、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素养;

    4、培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

    5、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等。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社会调查与城市规划

  5. 城市社会学与社会调查

  6. 社会调查的历史发展

  7. 城市调查与城市规划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基本理解掌握社会调查的概念及社会调查的目的,了解社会调查在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社会调查的发展趋势及解社会调查与城市规划的内在关联。

    本章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

    学时:4

    第二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概述

    第一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概念

    第二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任务和功能

    第三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素质要求和组织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目的是学习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关键。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任务和功能;了解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素质要求和组织原则。

    本章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式。

    学时:2

    第三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原理

    第一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

    第二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逻辑过程

    第三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原理是实践的重要基础。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和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一般程序;了解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构成等内容。

    本章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

    学时:2

    第四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普遍调查

  8. 典型调查

    第四节个案调查和重点调查

    第五节抽样调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类型是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基础。本章是该课程的重要章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相关概念和调查方法,熟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个案调查等调查的方法。

    本章采用理论教学等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学时:4

    第五章 社会测量和社会指标

    第一节社会测量

    第二节社会指标与社会指标体系

    第三节主观社会指标的测量

    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测量和社会指标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的概念和方法等内容;熟悉总加量表的形式和示例,社会距离量表的形式和示例等内容;了解社会指标体系的创建、评价方法及案例

    本章采用理论教学等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学时:4

    第六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前期准备

    第一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选题

    第二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理论准备

    第三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人员组织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选题是社会调查的关键。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社会调查理论准备的内容及步骤选题方法和最佳选题的获取方法等;熟悉选题方法和最佳选题的获取方法等内容;了解组建调查队伍的人员要求和调查队伍的结构要求,调查人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内容。

    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学时:6

    第七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案制定

    第一节调查方案设计

    第二节调查指标设计

    第三节社会调查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是社会调查的核心部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等;熟悉调查指标的概念和设计原则,调查指标的设计方法等;了解掌握社会调查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等内容。

    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学时:6

    第八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文献调查法

    第二节实地观察法

    第三节访问调查法

    第四节集体访谈法

    第五节问卷调查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调查成功的重要保证。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重点掌握问卷调查法的概念和结构,问卷设计方法,问卷调查过程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技巧;熟悉熟悉文献的概念和种类,文献检索的工具有哪些,文献检索的途径,及各种调查方法的实施过程;了解对各种调查方法的评价。

    本章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学时:8

    第九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社会调查资料整理

    第二节社会调查资料统计分析

    第三节社会调查资料理论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是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活动深化和提高的阶段,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各种调查资料的整理方法;熟悉掌握各种社会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了解掌握比较法和分类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矛盾分析法等各种分析方法;了解相应的统计软件的应用方法。

    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学时:8

    第十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写作

    第一节社会调查报告内容

    第二节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

    第三节社会调查工作的总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是反映调查成果的书面报告,是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交流、使用和保存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社会调查目的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熟悉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了解社会调查报告评估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调查成果应用的意义和实际中存在的困难。

    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学时:4

      

    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实例评析

    教学内容:对实践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结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具体地理调查实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整门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掌握问卷调查流程和方法,以及基本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学时:8

      

    实践调查

    实践调查一:城市“新市民”的社会融合问题。实践内容:了解城市“新市民”问题的主要内容,并围绕核心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踏勘,现场访谈并发放问卷,对回收后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学时:16.

    实践调查二:城市共享单车的使用特征与规划对策。实践内容:对城市共享单车问题进行思考,从供给方和使用者两方面进行供需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共享单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设计问卷,选择具体区位进行问卷发放,对回收后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学时:8

    实践调查三:城市公园的游憩设施与规划建议。实践内容:对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游憩设施进行实地调查,踏勘公园游憩设施供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规划建议,形成具体的调查报告。学时:8

      

      

    (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地理调查方法的实践性与社会性特点,努力将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发展到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上来。探讨案例式教学,尽可能多的开展案例教学与案例分析,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围绕某个案例进行地理视角的分析。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克服传统教育重教轻学、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的缺点,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章节内容,第一阶段给予学生具体的小组讨论题目,布置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并进行整理,小组讨论后形成具体的观点与结论。第二阶段,在授课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案例讨论方向与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多用提问与课堂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有许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形成互动式与研讨式教学氛围。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鉴于我校《地理调查方法》课程授课对象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转本专业学生,在熟练掌握城市规划原理等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如下思路和方法:

    1、通过对地理社会调查基本理论方法的讲解,给学生注入深刻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规划的意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深刻掌握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巩固学生对城乡规划的理解与认识,为将来进行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要学生灵活运用,以便将来在城乡规划学等方面能有所突破。因此,讲授这门课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适当增加课程的实践性,既可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本科院校应有的教学目的。

    2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紧密结合经典的社会调查案例和学生各专业知识特点,促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讨论能够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回应困惑,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适当添加央视的新闻调查等影像资料,可以适当让学生感受到生动画面,便于增加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标准体系。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想深度、价值判断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为主要指标体系。以学生和社会为主体,以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欢迎程度和社会对学生的欢迎程度作为重要参照系数。

    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推行学分制更是如此。要避免如下几种不良倾向:

    1)不要简单地以学生考分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打消教师尤其年轻教师顾虑。因为,考试成绩取决于学生素质、试卷质量、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评价教师好坏关键在于平时学生对老师上课的评价以及学校督导、其他老师对教师听课的评价。在大学里,衡量大学好坏、衡量教师好坏,学生考试成绩不是主要因素,甚至起不了作用。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对学生考分严格点,是好事情。

    2)不要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考试成绩固然要考虑正态分布,否则会涉及试卷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风等多种因素。但要因课程因教师而异,比如考查课、公共课、某些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等。还要看有些老师命题试卷考试目的和要求等。在统一教学规范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张扬和课程的特殊性要求。

    3)不要因学分制而可能带来的“拉分”不良倾向,这会助长不良学风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下降。推行学分制既要考虑试卷命题合理,适当考虑学生的分数比例要求;也要加强对学生严格要求,实行淘汰制。虽然这会在一定阶段加剧学校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复杂性,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学校学风和教风改进,以及学校的良性发展。

    2、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等。上述方式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但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评教。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不要仅仅考虑从所谓“好学生”中选取教学信息员。如前所述,学习成绩好坏不能简单衡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水平和能力。因而,这类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标准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应当从男女生不同比例、所谓学习成绩好坏的不同比例的学生中抽取教学信息员进行评教。二是尽管院系也组织学生对教师评教,但毕竟存在人情关系等因素,而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不定期地到学生中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三是建议学校教务处在网站专门开设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地评价教学。四是建议对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定期随机调查,反馈他们在大学期间所上课程的好坏。

    2)教师同行评教和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从目前来看,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教师同行评教多流于形式。要么存在专业差异,要么存在人情关系等因素,从而影响评教效果。同样,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因年龄差异、专业知识差异等因素而影响评教效果。因此,一是不要过分注重这些方式;二是建议尽可能在全校组织相同或相似专业的老师进行评教;三是建议组织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院系领导不定期地进行听课评教;四是建议凡是到学校交流访问的客人中,只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就随机组织他们到相关专业老师中听课。这是学校掌握教师教学动态的一种途径探索。

    3)以本课程为核心内容的专业考研和职业资格考试情况作为授课老师的教学评价指标之一。比如《地理调查方法》课程,如果有学生愿意报考城市规划等专业研究生,或参加社会调查竞赛等,以及取得的相应的名次等,这也是教师教学评价的因素之一。

    4)社会评价。一是教师所上该门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教学科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二是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对毕业学生评价所涉及的大学期间授课内容。

    (三)教材选编

    鉴于我校《地理调查方法》课程授课对象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转本专业学生,且我校属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因此,本课程尽量采用城市规划学科的相应教材。同时,作为本科院校,为了拓展学生理论视野、思想深度和实用性,本课程还选取了一些水平层次较高的教材和专著作为教参资料。

    1、教材的选用及编写

    [1] 李和平、李浩编著.《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教参资料的选用

    [1] 顾朝林等.《城市社会学》.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2]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哲夫等.《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4] 李莉.《实用社会调查方法》.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5] 期刊,《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国外城市规划》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本课程目前正在开发相应的教案、课件,以作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考虑编写涉及城乡规划学专业的适用教材,然后再进一步细化相应的教案和课件。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与地理学学课程,需要大量实践支撑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条件的话多开展综合实习,以适应社会需要。

    编写者(课程负责人):赵静、张艳会

    审核者(专业负责人):

    院系(部门)教学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