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22024+居住区规划设计实验》课程大纲

 发布时间:2018-09-05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验》

课程大纲

  

总学时:56周学时:41-3周)/84-9周)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开课时间: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使用教材:《居住区规划设计》(朱家瑾主编)

授课教师姓名:马国强


  

  

章节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课时

2

掌握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过程及其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及

突出方法

重点:从单位制向现代小区制转变的历史背景。

方法:案例解析法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对于案例的解析是难点,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应用专业图纸分析帮助理解。

相关内容素材

教材第一章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 古代规划理念及其演变

1、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3、 欧洲古代典型城市格局

1)古希腊和古罗马城市

2)中世纪欧洲城市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二、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及代表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后期)

2)城市卫生与工人住房

3)奥斯曼巴黎改建

4)城市美化运动

2、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 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898

2[] 柯布西埃,明日城市1922

3[西] 索里亚··马塔, “线形城市1882

3、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之演变

1)《雅典宪章》(1933

关于城市的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2) 《马丘比丘宪章》(1977

——以人为本

——流动·生长·变化

——系统论

——公众参与

  


  

章节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

课时

2

掌握居住区的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及

突出方法

重点:居住区的概念和内涵。

方法:概念界定法。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对于居住区规模分级的理解是难点,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应用专业图纸分析帮助理解。

相关内容素材

教材第二章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认识住宅区

1、住宅区

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

2、住宅区的构成

住宅区包括住宅、道路、绿地,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体育、服务、教育、管理等内容。

二、 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

1、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

——规模

——分级

1)居住区:

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住宅区的分级与构成

三、关于社区

1、构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1)一定的社会关系

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2、住宅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章节

第三章 居住区设计初步

课时

4

掌握居住区设计的初步过程和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及

突出方法

重点:居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

方法:临摹法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居住区设计实践是难点,需要通过作品的临摹建立起感性的认识。

相关内容素材

教材第二章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需求层次理论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动机与个性》中提出了需求层次学说:

1)需求金字塔构成模型

2)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二、规划设计要求

1、方便

利用规划手段,使设施配置和空间布局在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生理承受范围之内。

1)配建要求:居住(小)区中与人口规模对应,并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时投入使用的服务设施的多少。配建水平通常以千人指标计算。

2)千人指标

千人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千人分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千人(分项)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2、舒适

在满足方便的条件下,功能适宜、设计合理、绿化良好、施工精良,从而使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舒适感。

1)居住密度:单位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可用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等指标表示。

2)人均用地:总用地/总人口

3)人均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总人口

4)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与设施标准

3、卫生

通过有效防治,保证室外绿地与活动场地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良好。

4、安全

对防止火灾、地震、交通安全的考虑,以及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犯罪何保证人身安全。

5、美观

三、设计总体原则

1、社区发展原则

1)适宜居住

2)识别与归属

2、生态优化原则

采取积极的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利用环境条件和先进的技术,营造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方便生活的生态型住宅区。

3、共享社区原则

1)共享设施

2)共享服务

3)共享环境

4)共同参与

  

  


  

章节

第四章 居住区组织结构及布局形式

课时

6

掌握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及

突出方法

重点: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和布局形式。

方法:举一反三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居住区设计实践是难点,需要通过举一反三建立起感性的认识。

相关内容素材

教材第三章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

1、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的基本模式

2、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的变化趋向

3、节约土地的规划途径

二、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1、片块式

2、轴线式

3、向心式

4、围合式

5、集约式

6、隐喻式

7、综合式

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按使用性质分

2)按使用频率分

3)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

2、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

四、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

1、配建指标的控制

住宅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千人指标。并以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进行总量的控制。

2、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m2/千人)

五、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要求

1、 配建水平

2、服务半径

1)定义

2)确定服务半径的因素

1)居民的使用频率

2)设施的规模效益

六、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

1、规划布局需考虑的因素

2、几种常见的规划布局

3、实例分析

  

  

  


  

章节

第五章 居住区方案设计及其实训

课时

12

掌握居住区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能够设计简单的居住区方案。

教学重点及

突出方法

重点: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及停车设计要点。

方法:案例解析、课程设计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居住区设计实践是难点,需要通过案例解析和实训系统训练。

相关内容素材

教材第四、五、六、七章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   住宅区的空间群体设计

1-1 空间的层次

1-1-1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基本空间:建筑物、高大的乔木、尺度较大的构筑物

辅助空间: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

1-1-2 外部空间的形成方式

1)外部空间的形成方式

围合占领联系

2)围合空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较强的私密性

——易于限定空间和提供监视

——促进交往

3)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4)图底分析方法

1-1-3 空间的围合

1) 围合空间的形成

——平面围合

——立体围合

2)围合的程度

——强围合

——部分围合

——弱围合

3)居住空间层次的构筑

4)领域感的建构

1-1-4 围合空间的变化

1)变化空间的类型

2)变化空间的大小与尺度

3)变化围合空间的建筑类型

4)变化围合空间的要素

5)变化建筑的高度

1-2 住宅群体空间布局的平面组合

1-2-1群体空间的平面组合形式

1) 行列式

2) 周边式

3) 点群式

4) 混合式

1-2-2群体空间布局的设计

点条的对比

长短的对比

高低的对比

节奏的变化

比例与尺度

色彩的变化

1-3 住宅群体布局的景观设计方法

1-3-1 群体设计的要求

1)注意室外空间的营造

2)满足居民生理与心理的需要

3)形成良好的景观

1-3-2 与居住空间布局有关的环境因素

1)住宅的日照

——住宅日照标准:按某一规定时日住宅底层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规定。

——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住宅间距:住宅前后、两侧的距离。

2)住宅的通风

建筑单体: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向

建筑群体:住宅间距、排列方式、迎风方位

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

3)住宅的防噪

噪声的来源: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和工业生产噪声

防治噪声的手段:消灭噪声源、切断噪声传播途径

  

2   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

2-1 交通方式与特征

2-1-1 交通方式

机动车交通

非机动车交通

步行交通

2-1-2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

体能

交通时间

交通费用

2-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2-2-1 人车混行

2-2-2 人车分行

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

2-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

2-3-1 道路的类型

1)机动车道

2)非机动车道

3)步行道

2-3-2 道路的分级

1)分级的依据

——功能上

——布局上

——技术上

2)红线

3)道路的分级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组团级道路

——宅间小路

2-4 道路系统规划

2-4-1 设计原则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道路分级设置,满足不同要求;

4)满足日常需要的基础上,注意特殊车辆出入的需要;

5)道路走向布局注意日照、通风条件;

6)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

7)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特殊需要;

8)旧区改造中注意结合原有设施,并为建筑、绿地布置创造良好条件;

9)路网设计结合各种设施的布局要求;

10)道路设计有利于编号、寻访、识别

2-4-2 设计规定

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

2)无障碍设计

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尽端设12 x12的回车场;

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5)适当的停车场地;

6)纵坡设计要求;

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时,应设不小于4x4的消防车通道。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时,应在底层加设步行通道。

  

3住宅区的绿地

3-1 绿地的分类与内容

3-1-1 住宅区绿地

在居住用地内栽植树木、花草,用以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环境。

3-1-2 绿地的功能

1)创造优美、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

2)构成促进交往的空间领域

3)具有经济价值

4)改善小气候

5)遮阳、防尘、防风、防噪、降温、防灾

3-1-3 城市绿地的类型

城市公共绿地

居住区绿地

交通绿地

风景区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

3-2 住宅区绿地的构成与分级

3-2-1 公共绿地

居住区级公共绿地

小区级公共绿地

组团级公共绿地

3-2-2 宅旁绿地

3-2-3 专属绿地

3-2-4 道路绿地

3-3 绿地的规划原则与标准

3-3-1 住宅区绿地的规划原则

1)点、线、面结合,形成系统

2)服务半径合理

3)结合地形

4)结合功能

5)选择与配置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3-3-2 住宅区公共绿地和绿地设置的标准

1)公共绿地

面积大于400平方米,单边宽度不小于8,有不少于1/3面积不在常年阴影区内。

2)绿地

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建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4住宅区的户外环境景观

4-1 软质景观

4-1-1 绿地与植物种植

4-1-2 绿地的规划设计

4-2 硬质景观

4-2-1 步行环境

步行环境的设计要兼顾功能与景观要求。

4-2-2 车行环境

1)通过路面处理限制车速和设置标识

2)妥善处理动、静交通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4-3 水体

1)作用

2)常见形式

3)设计重点

5   居住区规划课程设计(详见《居住区设计任务书》)

  


  

章节

第六章 综合经济技术指标

课时

2

掌握居住区综合经济技术指标的含义和内容

教学重点及

突出方法

重点:综合经济技术指标的含义及其确定过程。

方法:案例解析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居住区设计实践是难点,需要通过举一反三建立起感性的认识。

相关内容素材

教材第八章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 规划用地平衡表

1、 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ha)

比重(%)

人均面积(m2/)

居住区用地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

  

  

  

注:其他用地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居住区的用地,如市级以上的公共建筑、工厂、单位等用地,以及不适于建筑的用地,包括住宅区工业用地。

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

2)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

3)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2、住宅区各项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1住宅用地

50-6-

55-65

70-80

2公建用地

15-25

12-22

6-12

3道路用地

10-18

9-17

7-15

4公共绿地

7.5-18

5-15

3-6

居住区用地

100

100

100

3、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

二、技术经济指标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1) 居住户数(户、套)

2)居住人数(人)

3)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4)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5)人口密度=每公顷住宅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6)建筑面积密度(毛密度、净密度)

7)建筑密度(毛密度、净密度)

8)停车泊位(停车率、地面停车率)

9)绿地率=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住宅区用地面积的比例(%